知客号 好词好句分享网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短句

短句

叶天士医案

清心 2025-03-27 17:03:38 短句

叶天士医案

《叶天士医案存真》是叶氏曾孙叶万青,取家藏方案编成,卷一以杂病为主;卷二以温热病案为多;卷三为运用仲景方验案。另有门人周仲开抄录而成的《未刻本叶氏医案》等。另外,托名叶氏的医案和著述颇多,可考的有《景岳发挥》、《叶氏医衡》、《医效秘传》、《本事方释义》、《女科症治》等等。治疗方案为叶天士养胃汤合增夜汤加减,药物包括南北沙参、白扁豆、麦党参、桑叶、玉竹、天花粉、百合、生地、知母、火麻玄参等。服药后,患者舌面润泽,大便通畅,内热和盗汗情况缓解。治疗共20余剂,患者大便通畅,内热缓解,舌苔中部裂纹和少苔均有所改善。所谓二级预防,即既病防变,比如有高血压的病人,如何防范心脑肾并发症的问题。叶天士治疗中风,防重于治,平时重于发作时,膏方、丸方使用甚多,这些均与我们当前的情况是非常切合的。在左:对于半身不遂,古人有左血右气的说法,就是说左半身偏枯的,重在治血,右半身偏枯的,重在治气。在这个案子中,真正师仲景法的不是灵胎,而是叶天士。另一个重要问题是,叶天士大用熟地等滋腻之药,难道就不怕助在上之痰浊蒙心吗?这里,有一个叶氏独特的理论,就是重用熟地填补肾精,可以引痰涎下行而化为津液,则不消痰而痰自消也。徐灵胎恐不知此,故仍用半夏、茯神以冀化痰也。

叶天士养胃汤治验一则

叶天士强调“脾宜升则健,胃宜降则和”、“太阴阴土,得阳则运,阳明阳土,得阴自安”、“脾喜刚燥,胃喜柔润”的观点,构成了他胃阴学说的核心。叶氏养胃汤,是叶天士“重视脾胃,倡养胃阴”思想的代表方。胃阴虚常表现为舌苔胃脘不适等症状。马春常用叶氏养胃汤加减治疗,药物组成:麦冬15g,生扁豆10g,玉竹10g,生甘草10g,桑叶10g,沙参10g。治疗31总有效率为32%。何任常用自拟脘腹蠲痛汤治疗。典型医案男,54岁,2006年4月27日初诊。患慢性浅表性胃炎12年,胃镜示“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胃窦部糜烂”。综合《临证指南医案》中有关医案可以看叶天士以不饥不纳或少纳、音低气馁、口干舌干、大便秘结为胃阴不足的主要指征,以清养悦胃、甘凉濡润、酸甘济阴、甘缓益胃为养胃阴的主体方法,以北沙参、麦玉竹、石斛、生扁豆、粳米、甘草等为养胃阴的基本药物,形成了一种理法方药一线贯串的完整理论。在其承担的国家“七重点科技攻关项目“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临床及实验研究”课题他辨治脾胃病强调肝脾胃的关系,提出“因虚致实,因实致虚,虚实交错”的病机理论和“脾宜肝宜疏,胃宜和”的治疗原则。据此创立了香砂温中汤和沙参养胃汤,有效率达7%,治愈率达32%。

叶天士中风医案赏析(一)

偏枯:即半身不遂,为中风后遗症,故归入中风门。金元以后,脑血管意外的中风,逐步地归到了类中风的范畴,张景岳则直接以非风名之。叶天士对中风特有发明,“强调了风者,阳气之变动。”,显示了其对肝阳化风的重视。吴四五诊脉芤弱,痰多眩晕,心神过劳,阳升风动,不可过饮助升,治痰须健中,熄风可缓晕。九蒸白术炒杞子白蒺藜茯苓菊花炭诊脉芤弱,是血虚而阳弱。因单纯芤脉则弦大中空,是血虚而阳气虚性亢奋。而弱脉则是沉细如绵。芤弱之脉,必衰柔细而中空,乃阳气阴血俱不足也。二十二岁,即患虚劳,多为先天不足。先天不足,损伤必在奇经八脉,因奇经八脉主调节和渗灌十二经气血,为先天。临床表现,应该是以腰膝酸软,自汗盗汗,遗精阳痿等表现为主。古人完婚早,肾气未充而强合阴阳,也是造成虚劳的一个重要原因。寸口脉左为心肝肾,浮为风,弦数为肝火。痰多,脘中不爽,是中上二焦为痰湿所困。烦则火升眩晕,静坐神识稍安,这是阳明中气不足,烦劳则中气虚而阴火升也。清少阳之火,化阳明之痰。羚羊角,连翘,豆豉辛寒解表透热。栀子清少阳曲曲之火。

在本文中,我们为您介绍了叶天士医案与叶天士养胃汤治验一则的知识。如果您需要更多帮助,请查看我们网站上的其他文章。